Info

袁明

作者:

2025-03-18

袁明,华茂美堉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1998年至2004年担任纽约亚洲协会理事,2004年当选为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顾问,2007年由中国政府推荐当选为联合国基金会中国理事。
 
袁明女士,一位毕生致力于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杰出学者和教育家,其经历充满了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洞察和不懈追求。1962年,她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9年重返北大攻读法律系国际法专业研究生,并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这段经历使她深刻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认知隔阂,确立了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使命。1986年,她筹备“中美关系史学术研讨会1945-1955”,搭建中美沟通桥梁;1991年,组织“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学术讨论会,汇聚全球力量探讨中国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她以更广阔的视野探索中国走向世界、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路径。2002年,发表《“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演讲,强调开放包容与“中国精神高度的升华”;2005年,参与完成国家重大课题“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与中国文化的未来”;2021年,在蓝厅论坛强调中美人文交流的意义超越两国范畴。2016年,她执掌燕京学堂,开设“转型中的中国”移动课堂,培养青年跨文化交流能力。她认为青年人是未来,搭建舞台让他们展现能力,强调培养青年跨文化、“接地气”、讲故事、通外语的四种能力。她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国际关系和人文交流的发展,强调加强人文交流以推进全球治理,相信中国青年有能力创造惠及世界的文化。

袁明女士在教育上的成就同样斐然,并且对美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她主讲的“国际关系史”课程凭借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国际关系专业人才。2016年,她执掌燕京学堂,开设“转型中的中国”移动课堂,培养青年跨文化交流能力。她认为青年人是未来,搭建舞台让他们展现能力,强调培养青年跨文化、“接地气”、讲故事、通外语的四种能力。她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她认为,美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同理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她认为,华茂集团在推动美育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在创办学校、持续推动“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和经营理念方面,形成了经济与教育理念的良性闭环,是其持续追求成长并实现持续成长的秘诀。

在学术研究领域,她主编了《国际关系史》《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等多部著作,还与其他学者合作编写了《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1945-1955年的中美关系》《中美日三角关系的黄金时代》等,这些著作对国际关系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她多次受邀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三边委员会、罗马俱乐部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向世界传递中国的观点和声音。她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国际关系和人文交流的发展,强调加强人文交流以推进全球治理,相信中国青年有能力创造惠及世界的文化。

袁明女士,一位毕生致力于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杰出学者和教育家,对美育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她不仅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还积极参与和支持华茂美堉奖,为美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明女士高度赞扬华茂美堉奖在推动美育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认为该奖项是对美育工作者的认可和鼓励,也是对全社会美育理念的积极倡导和推广。她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美育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美育事业的发展。

她在华茂美堉奖的致辞中指出:“今天这种‘奖’的形式、内容与规模,已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一事、一地、一域,走向跨地域、跨文化、跨领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这种进步,证明了人的一种能力:人可以在互相肯定、赞美、欣赏的过程中,推动自己所在的群体、乃至整个世界变得美好、走向光明。‘华茂美堉奖’是一个创造。它不是一项专业奖项,它立意高远。引用‘华茂美堉奖’的创始人徐万茂先生的表述,‘要追求思想境界上、心灵上的提升。新时代,只有做好大美育,有了‘美美与共’的基础,才能让我们有大情怀、大美好!才能让我们人类的心灵向上、向真、向美,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

她的参与和支持,不仅为华茂美堉奖的评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意见和建议,也为华茂在美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注入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