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2024-12-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26日电(林波) 企业家、教育家、艺术家、慈善家……在徐万茂的身上,有很多成功标签。但当作者问他,您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时,他却这样回答——“我什么也不是,我还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
徐万茂是华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茂”)创始人,东钱湖教育论坛与华茂美堉奖联合发起人。
“回顾过去50多年,正好可以用三个‘18年’来概括。”近日,徐万茂在第五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上,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或许是命运齿轮的安排,他三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正好都是18年。
徐万茂(左一)在华茂美堉奖上颁奖。 东钱湖教育研究院供图
从教具厂起步到建立庞大的教育集团,华茂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用徐万茂自己的话来概括,是“没有离开过家乡的泥土味,也没有离开过教育的情怀”。特别是在退休后,他始终守住初心,专注于美育、科技和国际教育本土化,希望在浙江宁波东钱湖打造一个“教育界的达沃斯论坛”。
徐万茂的第一个“18年”是他在宁波四明山的日子。
1971年,华茂前身——鄞县云洲工艺竹编厂,在四明山深处诞生。篾匠出身的徐万茂是该厂的创始人。
虽在深山,但凭借精湛的编织技艺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竹编厂迅速崛起。
山中一方小小的天地,并不能满足徐万茂对外界的向往。他说:“竹编厂地处四明山深处,要想通往‘外面的世界’,虽然只有一条乡间泥路可走,但我们依旧渴望去外面看看世界。”
道阻且长,面对四明山的崎岖山路,徐万茂不畏艰难,独闯广交会,成功开拓海外市场,使竹编品远销多国。
随着业务扩张,生产能力成为发展瓶颈。徐万茂在四明山乡村设立了加工点,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外包团队的质量不一导致问题产品出现。
在验收现场,他果断将价值10万元的问题产品集中烧毁。这一“惊人之举”不仅赢得了外方大单,更铸就了竹编厂的信誉。
“火烧竹编树信誉,走出国门见世面。”这成为他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幕。
面对手工竹编品市场的饱和,徐万茂再次展现敏锐的商业嗅觉,带领企业转型教育学具领域。1981年,云洲文教科技器材厂成立。
1989年,徐万茂将位于四明山深处的文教厂迁出,开启了第二个“18年”。
特别是在历经八年亏损与多次北上拓市场后,该厂终于迎来蜕变。其创立的“七色花”学具成为教材审定的劳技材料,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奖,填补了国内素质教育空白。
徐万茂说:“文教厂在巅峰时期,年产1亿套至1.5亿套中小学生劳技课材料,占据全国七成以上市场份额。”这也成为他记忆中最为骄傲的事。
此后,徐万茂重组华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当时,正值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外界普遍猜测他会顺势进入房地产市场。然而,徐万茂坚持“取之于教育,用之于教育”的理念,毅然决定投资创办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开启了他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徐万茂行走在校园。 东钱湖教育研究院供图
在他的领导下,华茂不仅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产业链,还逐步发展成为以教育为主体,涵盖国际贸易、新材料等多元产业的综合性集团。这一切的初衷,都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徐万茂的教育情怀深受家族影响。他的父亲坚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即便在生活艰难的年代,也坚持让他念了六年私塾。
“临终时,父亲说‘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一定别忘了为发展教育做些事情’。”对于父亲这唯一的遗愿,徐万茂一直铭记于心。
2007年开始,徐万茂将美育工作融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美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更能够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徐万茂对“美”有着固执的追求,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育教育至关重要。
因此,他投入巨资建设了艺术教育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
在宁波,历来有着乡贤捐资办学、捐资助教的传统。东钱湖,地处宁波东郊,元代诗人袁士元曾在此结庐而居,留下了“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的佳句。
进入新世纪,徐万茂的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他提出了打造“国际美育中心”的第三个目标,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世界艺术殿堂的大门。同时,他还聚焦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18年中,徐万茂将“国际美育中心”的目标落户在了东钱湖畔,总投资20余亿元,打造永久性会址,筹建“东钱湖教育论坛”,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美育的熏陶和浸润,致力于推动中国美育故事向世界传播。
2019年9月,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与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应邀共同出任“东钱湖教育论坛”联合主席。
“他聚开放、好学、坚定⽽有说服⼒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乔治·帕潘德里欧眼中,徐万茂在教育领域有着⾮凡创业精神和远见卓识。
2020年,“东钱湖教育论坛”正式启动。如今,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
站在东钱湖畔,80岁的徐万茂依然满怀激情与期待。
“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看到中国教育发展。”对于未来,他满怀信心地期许自己能再战“18年”,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完)
责任编辑:孙妮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