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从大山走向全球的“华茂美堉奖”,听见乡村美育教师的声音

作者:

2025-03-12

2023-11-04 来源:网易新闻《钱江晚报》

享誉国际但仍深耕美育一线的艺术大家,扎根基层、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平凡英雄”,坚守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一场高规格的美育盛会在东钱湖畔举行,汇聚了各行各业鲜活的一线美育事迹,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

11月1日晚,第三届“华茂美堉奖”在浙江宁波揭晓。中央歌剧院终身荣誉指挥郑小瑛、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歌唱家田浩江获奖。希腊前总理、社会党国际荣誉主席乔治·帕潘德里欧,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堉”,意为肥沃的土壤。2021年,中国宁波华茂教育基金会设立面向全球的“华茂美堉奖”,关心和支持美育事业。华茂教育创始人徐万茂先生选用“堉”字为其命名,是为了强调扎根美育大地,扎根人民群众审美生活,从社会美育实践中寻求源头活水。

往届获奖者有中国油画大师全山石、葡萄牙建筑大师阿尔瓦罗·西扎、中国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和澳大利亚艺术教育机构The Song Room。

第三届“华茂美堉奖”立足民间美育,强化中国元素,汇集社会各界、各领域美育资源和智慧,展示具有中国特色基层美育故事,促进大美育事业发展。

颁奖典礼现场

华茂美堉奖评审委员会成员来自于在社会公益活动和艺术及美育领域的专业人士。据评审委员会主席龙永图介绍,委员会工作人员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和地方政府、地方教育部门、学校、艺术教育机构一起,选拔长期在中国美育领域做出了辛勤努力的特殊贡献的人们。

本届被提名案例,涉及海内外14个国家,涵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审委员会最终从300余个的案例中,推选出10个作为本届提名奖。这些获奖者中,许多人并没有太大名气,但他们长期扎根基层教育一线,身体力行,开拓创新了美育形式,在缺少美育资源的地区以艺术结下珍贵情谊。

宋安平与学生

“大胡子爷爷”宋安平就是这样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陕西安康的偏远山区里,跟他学习版画的孩子们送给他这个亲切的称呼。今年68岁的宋安平,在乡村开展免费的版画课堂已有十年。他与孩子们谈心,启发孩子们观察日常生活,鼓励他们表达真情实感,将感动自己的事物与瞬间,用图画记录下来。

了解到村里有许多留守儿童,宋安平尽自己所能地关心与陪伴孩子们。他组织留守儿童到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参观,也为他们举办优秀作品展览,还带领孩子们到中央美院、西安美院、重庆磬溪版画院等地参观学习和领奖,让更多乡村儿童通过艺术获得更多幸福和自信。孩子们喜欢这个风趣爽朗、温暖和蔼的大胡子爷爷,其他村民也都与他真诚相待。

宋安平与学生

从1975年开始,宋安平就在汉滨区文化馆为儿童和残疾人开课教授美术,并经常到农村免费辅导农民书画。2013年退休之后,他决定在山区继续为美育奉献,先后深入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镇坪县、岚皋县、平利县等乡村,在20多所乡村小学开展美术社团教学活动,培训了60余名一线教师及美术骨干,安康乡村儿童版画、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国内大展并获奖被收藏。

在与山区孩子们共度的这些日子里,宋安平感受到的美好与快乐,和他带给人们的同样多。他说,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们需要相互帮助;美育他人的时候,也是在美育自己。

王晓野与学生

在乡村呵护爱与梦想的,还有来自吉林的美术教师王晓野。她从事美术教学28年,在乡村支教了9年,从大山里送出了数千名村小毕业生;更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美育课堂走出了大山,走进千万家中,她开设的网络课堂惠及全国2700个班级、30多万名村小学生。

“我自己就是个山里娃,15岁之前没有走出大山,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当真正走出大山后,在四十几岁时,我觉得还是要寻找根,回到大山,去关爱更多乡村孩子的童年。”2015年,王晓野来到由13个周边村小合并而来的龙潭区金珠小学,承担起四个年级的美术课教学。

起初王晓野的工作并不被看好。许多家长觉得美术是没用的课程,既耽误学习,又无法赚钱。王晓野想,那就要打破除大家的偏见,从村民们熟悉的事物入手。她走访乡村,发现村里有许多能工巧匠,做鞋、编筐、剪纸、制造农具、做糖葫芦……他们手艺精巧,令人赞叹。她邀请这些匠人到她的美术课上,让孩子们欣赏和尝试这些神奇的技艺,带他们了解生活美学和非遗文化。

她还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村里看匠人做手艺,看农民干农活;上山观鸟,下河捉鱼,春天采野菜,秋天摘果子;然后停下脚步,在大自然中写生,将山野之美记录到纸面上;或是画下村里最寻常的萝卜、白菜、玉米,画完就能一起分了吃。

王晓野与学生

很多时候,她也请家长加入课堂,促使他们认识到美育的意义。“美的生活和美的向往是会让人心生愉悦的。”在王晓野的努力下,村民们认可了她的工作,有些家长还成为了她的“助教”,他们对村子的情况最为熟悉,知道哪片山里有什么植物,知道谁家的母鸡在孵蛋、谁家要做什么活,每次一有新消息,他们就来告诉王老师,然后带孩子们前去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有艺术天分的,我们要去保护、唤起他们的天性。”王晓野致力于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美育,除了在金珠学校支教,每周还到更偏僻的村小“走教”送课;并且参加上海互加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自己也创办了“山里红美术教室”微信公众号,借助网络平台为更多乡村孩子带来艺术教育。

2018年,应吉林省教育厅邀请,王晓野带领学生到北京参加信息技术交流会,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和教育部领导的接见。之后,山里红美术的故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王晓野希望继续支教,并且带孩子们出去看更大的世界:“要向世界讲好中国乡村娃娃的故事,也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颁奖典礼嘉宾与获奖者合影

本届提名奖获得者,还有以美育人,让未来之花向阳绽放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退休美术教师王圣民,几十年来致力于艺术创造而奔走呐喊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ESCAC电影与视听学院电影商业管理和潮美学硕士班主任陆蓉之,创新科学教育的艺术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梁琰,用美育创造创新关系,让盲童也能触摸最美色彩的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院长胡俊,两度援藏、一片丹心,点亮雪域星城的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正高级教师马丹,用爱和艺术点亮视障孩子心灯的武汉市盲童学校副校长张龙,用一千小时改变乡村孩子的童年、芭莎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芭莎课后1小时,践行乡村美育、让艺术在乡间萌芽的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志愿服务项目——乡村艺课。

“今天,美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上越来越重要,在美丽新农村的建设上也越来越重要,在所有的行业、在所有的社会建设中,美育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华茂美堉奖评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说道。

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近二十年的许江,也曾是一名乡村教师。五十年前,他在福建沙县工作,每个星期要在三个学校之间往返,同时教英语和美术、体育、音乐等科目。“今天我回想起来,当时跑的时候是很苦很累,但回过头来都成了甜蜜的回忆。因为这种磨炼让我对中国农村最底层,有了认识,有了感受,有了感情。”许江表示,这段经历使得他对基层、对基层教育特别重视。因此在华茂美堉奖创立之初,他就建议一定要关注基层一线教师,因为他们是真正中国美育的主体。这个建议也得以实现,体现在每一届评选中。

华茂美堉奖,也可以说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奖项。创始人徐万茂生于宁波四明山麓的大雷村,这里盛产竹,徐万茂从一位篾匠,逐步白手起家,建立起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致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设立奖项和组织论坛。徐万茂表示,他希望华茂美堉奖以星星之火,促发更多人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熊熊火焰。

此外,颁奖典礼同期,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华茂集团承办的“2023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论坛”,以及由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主办“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第四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也在东钱湖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齐聚一堂,进行高峰对话,交流相关理念、战略、举措和经验,探索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纵论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未来。

原文链接 从大山走向全球的“华茂美堉奖”,听见乡村美育教师的声音-网易新闻《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