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以美为桥,文明互鉴,这场高端对话在宁波华茂教育博览园举办

作者:

2025-03-12

2024-12-26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12月21日上午,华茂教育博览园迎来一场思想与文明的碰撞——「中希美育融合」高端对话。此次活动由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与华茂教育基金会主办,华茂教育集团与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协办,汇聚了中希两国顶尖学者与文化领袖,共同探讨美育如何助力教育创新与社会发展。

美学溯源 · 文明哲思

“美学这个概念是从希腊提出来的,我想很荣幸的邀请你(乔治·帕潘德里欧)首先谈谈对美育的理解?”主持人袁振国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场。

受邀发言的乔治·帕潘德里欧以“美学”(Aesthetics)与“麻木”(Anesthesia)词源的对比为切入点,追溯古希腊文化中对美的深刻理解。

“在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公民,我们要学习如何去了解我们的音乐,如何去窥探我们整个的戏剧之美,如何去谈吐,甚至如何去表演所有的这些,让他成为完整的人,才能够对社会,对于所在的社区创造价值。”从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到奥林匹克精神再到学校,乔治·帕潘德里欧用多个关键词生动地讲述了美育如何培养人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龙永图从全球化的角度补充了对美育的解读——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全球化,但科技发展的核心是人类情操与格局的塑造。

“因为一个真正的能够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当中担当领军人物,他必须有非常高尚的情操,大的格局,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大的格局,非常高尚的品德,就是来自于对于美的认识。”龙永图指出,美育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不可忽视的环节。

美育之道 · 承古启今

许江的发言则将美育的讨论带入了中国文化语境。他提到:“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在于美在意向,这个意是意义的意,象是形象的象。”从孔子到蔡元培,许江回顾了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深刻阐释了美育在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文化中的核心作用。

陆彩荣则聚焦美育的社会功能,提到了出版与传播在推动美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美对人的成长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意义的,通过接受审美的教育培训,能学会怎么欣赏美,怎么来感受美,能建设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美好的社会。”

郑勤砚以儿童教育为切入点,探讨了美育在下一代成长中的重要性。她通过自身案例指出,儿童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审美教育的滋养。“给予儿童充分的审美教育、创造力教育、动手教育,对儿童初始阶段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郑勤砚还表示,美育应成为塑造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

美育赋能 · 文化驱动

王丰则将美育从教育体系延展到企业管理,他以华茂集团为例,分享了美育如何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华茂)从1998年学校(创办)以来,它持续地来推动向‘美美与共’这个方向来实现,所以说我认为无论从经济、教育理念还是经营理念。它(华茂)都做成闭环了,这就是它持续能够追求成长,并实现持续成长的一个秘诀。”

徐钰程作为美育实践者,则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美育如何融入日常生活。“美育很高大上,美育非常的重要,但是对于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育)它可能确实,看似很远,其实很近。”他认为,美育的真正力量在于让每个人发现身边的美,并学会将这种感知融入生活。

以美为桥 · 文明互鉴

在各位嘉宾对美育的阐释中,不仅能看到美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更感受到它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从美学的基础理念到其在教育、企业管理以及文化传播中的多重功能,嘉宾们的发言无疑加深了大家对于美育的理解。随着讨论的深入,主持人袁振国提出了两个更深层次的话题:“中希文化美育的交流,对提升我们的美育水准,促进我们的美育功能有如何的作用?”“中国的美育如何走向世界,如何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

对此,乔治·帕潘德里欧回应,美育是文化互鉴的桥梁,能够通过打破单一视角找到文化表达的共性与差异,为新型的全球化带去质量方面的进一步的体验和提高。

陆彩荣从实践的角度补充,以“丝路百城传”项目为例,提出城市之间通过传记的出版,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进而推动文明交流。

龙永图从宏观视角分析了经济与文化的深度关联,认为美育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的关键桥梁。

与此同时,美育在社会和教育领域的价值也引发热议。许江提出,美育通过“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社会心灵品质,是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柱。郑勤砚认为,美育是教育体系的核心灵魂,通过艺术教育激发感知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内外兼修的完整个体。王丰和徐钰程则从企业文化和实践视角,阐述了美育在长期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战略意义。他们表示,美育不仅帮助个人感知美好,也塑造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为社会注入持续的动力与温暖。

原文链接 以美为桥,文明互鉴,这场高端对话在宁波华茂教育博览园举办-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