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郑小瑛,第三届华茂美堉奖获奖者,并曾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两枚俄中友谊荣誉勋章,是世界合唱比赛-荣誉艺术主席团的永久成员。她曾获中央音乐学院杰出贡献奖,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荣誉奖,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第二届福建省道德模范,和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也是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舞台的中国女指挥家。
郑小瑛,1929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她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也是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人。在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她用音乐的力量感动了无数人,也用她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爱好者。
郑小瑛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岁时,她毅然放弃了大学医学专业,和同学一起奔赴解放区,成为文工团的一员。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她从零开始,自学指挥,带领着团队排练演出。她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得到了认可,也为她日后的指挥生涯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郑小瑛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0年年初,她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交响乐指挥。1962年,她还在读研期间,就登上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台,指挥公演一场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郑小瑛说,她出场的时候,观众使劲鼓掌。指导老师在她的毕业评语中写道:“郑小瑛具有非常清晰的音乐思维天性并富于激情,可以预见她从事指挥的光辉前景。”在男性主导音乐的指挥行业里,郑小瑛要获得认可并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她先后担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等职务。改革开放后,中央歌剧院复排歌剧《茶花女》,年近半百的她带着乐团在首都几大剧场连续上演,场场座无虚席。从此,她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演出活动的指挥,并指挥演出了多部中外著名歌剧。
面对一度风靡内地的港台流行音乐,郑小瑛在北京与大提琴演奏家司徒志文、小提琴演奏家朱丽共同发起成立“爱乐女”室内乐团,这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非营利的民间团体,先后共有70多位来自首都各音乐团体的主要骨干和青年演奏家,把高质量的音乐演出送到学校、工厂、村庄,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向世界展示中国女性的音乐风采,也是郑小瑛人生奋斗的目标之一。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她把组建女子交响乐团专场演奏的计划,报给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获批准后,就到国内相关艺术院校和乐团挑选人才排练,请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专家教授指导。最后,这个由108人组成的女子交响乐团在大会非政府组织(NGO)论坛开幕前半小时举办了专场演出,给全世界的妇女代表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7年离开工作岗位的郑小瑛,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在福建厦门成立中国第一个“公助民办”性质的职业交响乐团——爱乐乐团。那时她大病初愈,就披上假发前往塔林东方艺术节,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两场中国交响乐音乐会,并应爱沙尼亚国家歌剧院邀请,不经排练就成功地指挥了歌剧《卡门》的公演。她指挥的《土楼回响》是一部以福建客家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大型交响诗,已在12个国家演出近80场,让世界听到中国交响乐。郑小瑛说:“以前,总是我们用半生不熟的德语演唱《欢乐颂》,现在也终于让国际友人们用中国的方言一同放声歌唱《土楼回响》。”回想在厦门创立交响乐团之初,郑小瑛说,白手起家,没有音乐厅等着她去指挥乐队;只有一个空旷、闲置的礼堂,演奏起来嗡嗡作响,她们只好去买一些白布挂在四周吸收噪音,艰难地排练;还组织240名市民参加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帮助市民们提高音乐修养。
郑小瑛十分清楚,要让歌剧走进普通大众生活会面临不少困难,但她一直坚持,“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做一点事,那是一种快乐、幸福”。站在交响乐舞台指挥几十年了,她每一次拿着指挥棒上去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作品不一样、观众也不一样,需要经过认真的准备、拥有足够的信心。
交响乐团中很多青年演奏家都叫郑小瑛“奶奶”,这些后生们做得不好时,她从来不骂他们,而是帮他们纠正哪里不对,引导和启发他们应该怎么做。“要把这么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在一起,不是靠教育别人来实现,而是要尊重大家,靠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创造出艺术的作品和魅力。”郑小瑛说。她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执棒中文版的马勒交响乐《尘世之歌》,在网上开播了“郑式指挥法基础”教学视频和系列交响乐讲座“让耳朵更聪明”,并继续大力推动西方经典歌剧的“洋戏中唱”。郑小瑛在厦门嘉庚剧院指挥完150分钟的意大利歌剧《弄臣》(中文版)演出后,又全程讲解歌剧。
她被业界同行称为“穿裙子的卡拉扬”,追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3次患癌经历并不能阻挡她对音乐的热爱。
“我周围的人与气氛,都很努力、很拼搏,所以没有办法‘躺平’。”郑小瑛说,音乐终将超越一切力量,陪伴她奋斗一生。近日,郑小瑛在浙江省宁波市走上第三届华茂美堉奖领奖台,再次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
2023年11月1日,指挥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郑小瑛教授荣获第三届“华茂美堉奖”,她对这一来自民间的奖项感到由衷高兴,并深切认同华茂创始人徐万茂先生对中国美育事业发展的初心,以及其倡导的“大教育、大艺术、大美育”教育理念。郑小瑛老师表示,她将把所获荣誉和个人奖金全部用于反哺中国的美育事业,绝不让这份荣耀和资金闲置。
获奖后,郑小瑛老师积极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她用“华茂美堉奖”的奖金,在家乡龙岩永定创办了“《土楼回响》乡村音乐课堂”,将祖宅振声楼焕新为音乐课堂,并亲自出资布展、策划展陈内容。她对“华茂美堉奖”充满感激和自豪,认为这是她此生获得的“重量级”奖项,将奖牌郑重地摆放在家中,与来访客人分享获奖的喜悦。得知奖牌是纯金打造,奖金可用于支持她的“乡村音乐课堂”建设,她更是激动不已,深感能够投身于如此有意义的美育事业。
郑小瑛老师的行动,是对“华茂美堉奖”精神内核的有力诠释。她用艺术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让“土楼回响”在乡土上生根发芽,传遍世界。这位出生于上海的客家奇女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熏陶,成长之路果敢坚毅,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她怀揣着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壮志,带着《土楼回响》走进12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了78场(其中77场由郑小瑛教授亲自指挥),创下中国交响乐作品演出的最高纪录。如今,她又以对家乡美育事业的深情,推动祖宅焕新,用“华茂美堉奖”的奖金,让艺术的火种在乡村绽放。
郑小瑛老师的“乡村音乐课堂”并非简单的音乐培训班。她结合当地的土楼文化,设计了独具特色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她还邀请专业的音乐家和艺术家前来授课,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课堂不仅教授乐器演奏和声乐技巧,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郑小瑛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音乐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此外,郑小瑛老师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乡村音乐课堂”的理念和成果。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课堂的日常点滴,发布孩子们的演出视频,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她还计划将“乡村音乐课堂”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乡村地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
郑小瑛老师的行动,不仅是对“华茂美堉奖”的最好回馈,更是对中国美育事业的巨大贡献,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艺术可以改变乡村,音乐可以点亮人生。她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土壤里,让艺术的阳光照耀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她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为中国的美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