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翁姑木衣

作者:

2025-03-21

音乐是一个民族了解自身和别人了解这个民族的重要窗口。翁姑木衣作为一名彝族音乐教师,长期致力于优秀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他就是第二届华茂美堉奖提名奖获得者,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中学音乐老师,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政协常委委员——翁姑木衣老师。

翁姑木衣,一位扎根彝乡近二十载的音乐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族文化传承而歌”的誓言。翁姑木衣,彝族,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人,现任喜德县中学音乐教师。他用音乐点亮了彝族孩子们的艺术梦想,用爱心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翁姑木衣老师出生在彝乡,对这片土地和这个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彝族音乐教师,他在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彝族孩子不会唱母语歌曲,甚至对民族传统音乐感到陌生。这让他深感痛心,意识到彝族音乐的传承已到“悬崖边缘”。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一位来自基层的有十几年教龄的音乐教师的真切感受。”翁姑木衣在给凉山州州长的公开信中写道。他指出,统一的音乐教材模式,加剧了彝族音乐的边缘化,而口头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也因现代文化的冲击而难以为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翁姑木衣决定行动起来。他认为,彝族音乐的传承之路在于走进校园,而走进校园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本专业的彝族音乐教材。

自2007年起,翁姑木衣开始了长达12年的彝族音乐教材编写工作。他收集、整理、记谱、翻译、解析、编曲、录制、审定,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终于在2019年11月出版了《彝族经典歌曲60首》和《彝族经典歌曲精选集》(校园版)“两书”。

“两书”的出版,填补了彝族地区在此之前没有系统而完整的彝族歌曲歌谱集的历史空白。它们不仅包含歌谱和歌词,还融入了歌曲类型概述、歌词翻译、歌曲解析、特有名字注释、和弦和伴奏音型编配、扫码视听等功能,是一套集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为一体的多功能型综合性音乐书籍。

翁姑木衣老师深知,教材只是传承彝族音乐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学唱母语歌曲。为此,他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他发现,通过学习彝族歌曲,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优美的旋律,还认识了更多的彝文,增强了文化自信。他还鼓励汉族学生学唱彝语歌曲,促进了民族团结。“音乐是不分民族和国界的,彝族同学可以学汉族歌曲,汉族学生同样也可以学彝族歌曲。”翁姑木衣说。

为了更系统地传承彝族音乐,翁姑木衣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细节:

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他不仅教孩子们唱歌,还通过翻译歌词、讲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他们深入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例如火把节的传说、彝族年的来历、支格阿鲁的英雄故事和悠久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法等。

1.创新教学方式: 他鼓励学生们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传统彝族歌曲,例如将彝族说唱“克哲”与街舞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

2.搭建展示平台: 他组建“凉山阿依”合唱团和“克哲阿依说唱队”,带领孩子们参加县级、省级比赛,甚至登上央视舞台,让他们在展示才华的同时,增强自信。

翁姑木衣老师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曾接受央视等媒体的采访。2022年,他荣获“华茂美堉奖”提名奖,这是对他在民族音乐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

近年来,翁姑木衣老师继续在美育领域深耕。他积极参与“民族音乐进校园”项目,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彝族音乐。他还利用新媒体平台,例如抖音、快手等,分享彝族音乐知识,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民族音乐。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优秀的彝族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是很多彝族人的梦,这个梦也属于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翁姑木衣说。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视,让彝族音乐在校园里唱响,让民族文化之花在孩子们的心中绽放。

 

下文是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中学音乐教师、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政协常务委员翁姑木衣先生在第二届华茂美堉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东钱湖教育论坛“点亮美心”专题活动中分享的《彝族音乐教学路上的苦与乐》。

 

彝族音乐教学中的困难

我刚当音乐老师的时候只是按照教材一步一步地把课上完,并没有想过在课堂上教彝族歌曲。

但有一次学校搞活动,校长要求出一个彝语歌曲的节目,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会唱一首完整的彝语歌曲,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

短短十几年时间彝族音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很多优秀的彝族音乐没有得到传承,不仅是彝族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多元文化的损失,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做彝族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

descript

彝族音乐教学中的收获

起初我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相关部门寻找彝族音乐的教材,却一本都找不到,我好不容易找到一本把汉语和外国歌曲翻译成彝语的书,比如《时间像小马车》,原本非常好听的一首歌,我教的时候孩子们笑作一团,根本教不下去,为什么?

原因在于这些专家学者他们只顾歌词翻译的准确性,而忽略了歌曲与旋律的和谐性,唱出来非常拗口和别扭。

descript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彝族地区还没有一本比较系统而完整的音乐教材,我觉得非常悲哀。

所以,从2007年开始,完成教学大纲音乐教学任务以后,我就自发地开启了一边在课堂上教彝族歌曲一边编写彝族音乐教材的历程。

在多年的彝族歌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教会了孩子们一首又一首彝族母语歌曲。

《春耕》课堂教学

《大家跳》课堂教学

彝族音乐教学中的收获

在彝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彝族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自己的母语歌曲,也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descript

第一,认识更多彝文。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但由于各种原因彝族学生学习彝族文字的积极性并不高。

我发现他们在学习彝族音乐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彝文,比如说“我的家乡这几个字”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歌曲中,慢慢地孩子们就记住了,同学们通过学习彝文歌曲认识的彝文比在传统课堂上还要多。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

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内心比较自卑,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小到大接触的课本也没有涉及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民族一无所有。

然而通过给孩子们讲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后,他们豁然开朗,原来自己的民族不仅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还有这么丰富的文化,从而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自信,这份自信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

有一些学生出去读书以后回头跟我讲:“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真正让人家认识我们民族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你教我们的彝语歌曲,里面的彝文虽然他们听不懂,但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些歌曲的喜爱。”

descript

第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在彝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彝族和汉族孩子相互增进理解和友谊,多年来我也得到了一些荣誉,比如接受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以及获得一些奖项等,我创编的歌曲还在四川省第七届艺术节上获得二等奖,这是我们建校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descript

最重要的是,2007年至2019年这12年间,历经筛选歌曲、记录翻译歌词、解析歌曲、音调和弦、编曲录音、拍摄视频等等程序以后,在2019年11月份,具有歌词翻译、歌曲解析、名词注释、扫码视频等功能的《彝族经典歌曲精选集(校园版)》和《彝族经典歌曲60首》正式出版,前者已经在部分乡村地区试点应用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descript

为什么做这本书需要12年之久呢?因为彝族歌曲有特殊性,不像汉族歌曲那样输入歌名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一首一首的去记录,所以要做很久。另外由于资金拮据一拖再拖,我也在网上发起过众筹,但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

为了这个事情我还付出过很多努力,但现在有了这两本书以后,彝族地区的同胞们就不用担心他们的孩子学不会彝族歌曲了。

descript

彝族音乐教学中的困难

我在彝族音乐教学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困难。

一、很多地方对少数民族音乐走进校园重视不够。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音乐走进校园,比如国发2015年46号文件提出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等等,已经签发了正式的文件,但由于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做得也不够充分,开展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

二、很多少数民族音乐老师对民族音乐传承意识不够。有些老师觉得给孩子放一点电视、让孩子自学就足够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紧迫性。

三、教少数民族的歌曲也不容易。以教彝族歌曲为例,一必须要会说彝语,二必须要认识彝文,三必须要懂音乐,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懂彝文不懂音乐,懂音乐不懂彝语,那么想开展也开展不下去。

我们班上彝族孩子的彝文水平跟汉族孩子差不多,但是他们又恰恰不懂音乐,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大的课题。

为了让彝族音乐的传承走进校园,我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那时候我是小学老师,希望尽快把彝族音乐纳入到当地教材里面去,但这个事情很难。

descript

彝族音乐教学中的展望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彝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对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而彝族音乐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优秀的彝族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是彝族人的梦,这个梦也属于伟大中国梦的一部分。    

音乐不仅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美妙享受,其词里曲间还蕴含着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了解自身和别人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窗口;音乐里还蕴藏着真、善、美等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追求。

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优秀民族音乐的熏陶,不仅对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对塑造和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品格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是其它很多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所以,我真诚地希望让各个民族的天籁之声在全国各地的校园里响亮地唱起来,让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声音在各个地方得到传承!

de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