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刘岩

作者:

2025-03-21

舞者刘岩不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点亮美心”,还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对中国古典舞蹈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舞蹈的魅力,更从舞蹈中得到了疗愈的力量。

她是第二届华茂美堉奖提名奖获得者,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市劳动模范——刘岩老师。

刘岩,一位用舞蹈书写传奇的艺术家,她的生命之舞,在2008年被一场意外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乐章。在那之前,她是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舞蹈精灵,获奖无数,备受瞩目;在那之后,她虽身陷轮椅,却用坚韧和爱心,舞出了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

刘岩,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本科,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她是青年舞蹈家,中国古典舞手舞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她的舞蹈生涯可谓辉煌:2001年获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银奖,2002年获全国舞蹈电视大赛铜奖,2003年获桃李杯舞蹈大赛银奖,2004年,她以《胭脂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5年《桔子红了》获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金奖,2006年央视春晚,刘岩与杨丽萍、谭元元共舞《岁寒三友》。2007年,她主演舞剧《筑城记》《红河谷》获得文华大奖,同年代表中国参加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获金奖第一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中,一场意外让刘岩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她从三米高台坠落,重伤瘫痪。然而,这并没有击垮她。刘岩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热爱,她开始探索新的舞蹈形式,致力于中国古典舞手舞的研究与创新。

2014年,她出版了《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领域的空白,两年后,该书的英文版面世。

刘岩不仅在艺术上不断突破,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2010年,她成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关注贫困、孤残儿童的艺术教育。她深知艺术在生命中的力量,希望通过基金会,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艺术,感受艺术的美好。基金会资助的老师走进儿童福利机构,为孩子们带去艺术课程,最多时有162个孩子从中受益。她还发起了《天使的微笑》儿童慈善摄影展、“为爱而舞”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罕见病等多项公益活动。

在之后的公益活动中,刘岩老师继续深化“刘岩文艺专项基金”的工作,不仅关注孤残儿童的艺术教育,还拓展到对残疾人舞蹈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她积极与专业艺术院校合作,为有舞蹈梦想的残疾青年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例如,她推动了“融合舞蹈”项目,鼓励健全舞者与残疾舞者共同创作和表演,促进了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在舞蹈方向上,刘岩老师始终坚持对中国古典舞手舞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她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还将其应用于舞蹈创作和教学中。她通过举办工作坊、讲座等形式,向更多人传播中国古典舞手舞的艺术魅力,培养了一批热爱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的青年舞者。在美育努力方面,刘岩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将美育理念融入到她的艺术创作和公益活动中。

她认为,美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她积极参与各类美育活动,例如,她曾担任“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评委,为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她还通过举办线上美育讲座,向公众分享她的艺术理念和人生感悟。

2022年,刘岩老师荣获“华茂美堉奖”提名奖。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她在美育和公益领域的突出贡献的高度认可。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通过艺术和爱心,创造出更加绚丽的人生。她执导的中国首部公益题材时尚轻舞剧《26分贝》,以听障儿童的视角,用舞蹈语言讲述爱与美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舞剧融合了现代舞、街舞元素,还有听障孩子参与表演,展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刘岩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用舞蹈和爱心,点亮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之光。

她曾说:“虽然我有身体障碍,我不能走,但是我告诉你我有两条腿,一条腿是舞蹈,一条腿是公益,我会以我的方式,在我的路上行走,甚至奔跑,我很快乐,我很享受。”

刘岩人如其名,即使身处逆境,坚强勇敢地追求梦想,用爱心和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下文是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女士在第二届华茂美堉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东钱湖教育论坛“点亮美心”专题活动中分享的《中国古典舞之美育思考》。

 

舞蹈之于人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彩排过程中因为一秒的操作台失误,我从三米高空坠落,导致现在离不开轮椅,这个事情让我一直在思考,艺术教育到底给人带来了怎样的力量?尤其是如何面对人生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一场蜕变。

descript

当我再回忆起2008年摔伤的那段经历,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躺在病床上,觉得时间凝固了,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如今,我要感谢学习给了我重生的机会,让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学习艺术并深入思考。

2010年,我摇着轮椅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考场,非常幸运地成为了学校唯一一位身体有障碍的舞蹈学博士生。我于2010年到2013年就读博士期间开展中国古典舞的手舞研究。2016年到2019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后,研究中国古典舞手的动作体系。

目前我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的教授,正在开设中国特色舞蹈艺术疗愈的科研方向。在受伤这十四年间,我觉得舞蹈和公益对我来说是最温暖的陪伴,我设立了“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资助过上千名弱势群体的孩子学习舞蹈艺术,并且让他们有幸登上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大舞台,还有机会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各种公益类演出和活动。

descript

descript

我从小学习舞蹈,深知舞蹈艺术的学习不仅仅能够锤炼身体技能,更是对意志、心智的磨砺和历练。1993年,我来到北京舞蹈学院就读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专业,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舞蹈也同时锤炼了我面对挫折、压力时的意志,这也是一种身体到心灵的体验。所以,我觉得我受伤后能够勇敢地站起来也得益于常年的舞蹈学习。

中国古典舞之手舞研究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在文件的阐述中,也非常清晰地谈到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观念。

舞蹈艺术美育指以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姿态、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把握的艺术。

2014年,我出版了《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我学术研究方面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我读书期间与我的导师一起完成的中国古典舞手舞的研究成果。

descript

专家委员会把我的这篇博士毕业论文定位为填补中国舞蹈研究手舞的空白,这是因为在我进入这个领域研究之前并没有人触及到手舞研究的部分,所以在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2016年,我在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做老师的时候将其翻译成英文版,我们出国访问时跟外国舞者交流用的就是这本书,它也被英国、台北一些图书馆收藏了,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专的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的资料。

descript

另外,《手之印相》这本书是2021年出版的,这是2016年到2019年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的时候与我的导师一起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

descript

我们把敦煌壁画中非常重要的或者是迫切需要留存下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意义的手的印记记录在书中,还通过其他的途径把手的部分记录、收藏起来。敦煌壁画随着年限没办法留住,很多色彩和样式在流失,抢救工作大家都在做,我也做了手的这个局部工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中国古典舞到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疗愈

舞蹈治疗是利用舞蹈或即兴动作的方式治疗社会、情感、认知以及身体方面的障碍以及增强个人意识,改善人们的心智。舞蹈艺术疗愈旨在通过舞蹈及舞蹈课程设计帮助解决特殊人群、亚健康人群等各类人群身体、情绪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其涉及范围较传统“舞蹈治疗”人群范围更广泛,手段更多样。

descript

descript

舞蹈疗愈实践项目如关爱“星宝”自闭症孩子,2021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北京青联女性成长学院“爱·行动”舞蹈艺术疗愈课程在北京平谷小雨滴儿童康复中心正式开课。

6次舞蹈课区别于传统形式上教授儿童舞蹈组合,是从“巴特尼夫动作分析”理论中六个动作动机出发,以“拉班动作分析”为依据,结合自闭症孩子身心、年段特点,为他们专门设计,课堂除舞蹈外还融合了游戏、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

descript

descript

我们教研团队还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相应支撑理论及动作元素,依据心理学、身心学等艺术疗愈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疗愈课程。

该项目区别于欧、美舞蹈治疗方式,全部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如对我国传统养生功法“五禽戏”“八段锦”的借鉴、从“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衍生出“气”的练习等。此外,课程音乐全部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乐曲,以达到由外至内的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