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十五年无声守候,他用舞蹈点亮聋哑孩子的生命舞台,让每颗星星都熠熠生辉。
李桢:第四届华茂美堉·实践奉献专项奖获得者, 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常任会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特教专委会学术委员,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舞蹈教师,湖北省特教“送教下乡”优秀指导教师,武汉市“最美教师”。
李桢,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舞蹈教师,一个用坚持和信念改变人生轨迹的教育者。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放弃了光鲜的职业选择,走进了特殊教育领域。在这里,他不仅看见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也感受到了他们在无声世界中的孤独和无助。
刚踏入聋哑学校时,手语的空白和对特殊教育的陌生让李桢感到手足无措。他曾在课堂上因为沟通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也曾因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备受挫折。然而,一次课堂后,一个来自患有先天障碍的孩子的微笑,点燃了李桢内心深处的责任与爱。他决心留在这片无声的土地上,让舞蹈成为孩子们连接外界的桥梁。
起初,李桢不得不面对社会上的不解声音。有人认为他在浪费自己的才华,也有人对他的选择表示惋惜,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初心,在这片特殊的教育领域,他用舞蹈帮助听障孩子走出自我封闭,找到面对世界的勇气。
为了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李桢自学手语,花了两个月时间死记硬背《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8214个词汇,并在教学中不断练习。逐渐地,他不仅能与学生顺畅交流,还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方法——“触觉律动教学法”。
由于听障学生无法听到音乐节奏,李桢将鼓置于学生面前,让他们用手感受鼓面震动,通过触觉理解音乐的强弱和变化。这种创新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了节奏感,舞蹈动作也更加精准和流畅。
在摸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李桢发现,每个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即便通过触摸,也无法准确把握节奏。为此,他用自己的手势当起了“节拍器”,让孩子们结合手语动作与触觉节奏,逐步建立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这样的细致打磨,他的课堂从最初的混乱逐渐转变为井然有序,孩子们的进步让他感到欣慰和满足。
2013年夏天,李桢带领学生们参加“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舞蹈比赛”。在长沙酷暑的露天停车场里,40度高温将地面烤得滚烫,但学生们无惧炽热,日复一日排练动作。一次次摔倒、一次次重来,汗水、泪水和血水混杂在一起。最终,他们以整齐的舞步和坚定的笑容,捧回了全国银奖。
2018年元旦,李桢和孩子们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作为唯一的一支参赛残疾人队伍,他们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和初到国外的紧张感,凭借长时间的高强度排练和出色的舞台表现,孩子们在3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了高中组集体花球和双人花球的两项世界冠军。这场比赛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殊教育的潜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将重心转移到舞蹈教学上,将自己的经验和热情倾注到孩子们身上。起初,他或许只是兼顾着教学,在舞台之余指导孩子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舞台的机会逐渐减少,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年复一年陪伴孩子们练舞,从清晨的压腿到深夜的排练,他一丝不苟地指导着每一个动作,一遍遍地示范着每一个技巧。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早已从舞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舞台背后的支持者,他开始迷茫,曾经的舞台梦是否就这样落幕?自己付出的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2018年4月,东方卫视的《完美搭档》节目组向李桢和他的学生们发出了邀请。这是一个旨在展现师生情谊和团队合作的才艺展示类节目。李桢和孩子们精心准备了节目,希望能在舞台上展现他们的风采。在节目录制现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生了。学生们瞒着李桢悄悄写了一封信,表达对他的感谢与敬意。当主持人念出信中的内容时,全场都安静了下来:“舞蹈哥哥,你是我们的节拍器,也是我们的完美搭档。没有你的坚持,我们不会有今天的自信。”“节拍器”三个字深深触动了李桢的心弦,他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教孩子们跳舞,更是在用自己的陪伴和鼓励,为他们的梦想打着节拍,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节奏。而“完美搭档”则让他感受到,他与孩子们之间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他们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封信让李桢意识到,虽然自己无法亲自站在舞台中央,但在孩子们的心中,他是不可替代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他找到了自己新的舞台,那就是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李桢策划并指导了《冬残奥圆舞曲》的演出。那一场无声却震撼的艺术表演,向全世界展现了听障孩子的无限潜能。这不仅是对李桢教育理念的再一次的肯定,更是一场向李桢十余年来美育实践的致敬。
在“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华茂美堉专项奖获奖人事迹报告会”上,李桢提到他与听障学生的第一堂舞蹈课。他清晰记得,孩子们围坐在音箱旁,把耳朵贴在音箱上感受节奏,却因为误将音箱调成收音机模式,满教室充斥刺耳的噪声。这一幕让他深感心酸,同时也坚定了他通过舞蹈帮助孩子们连接世界的决心。
在李桢的课堂上,舞蹈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训练,更成为孩子们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因为,美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它通过美的熏陶,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探索生命的意义。
李桢深知,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学习成绩不好、家庭环境不好、或者外貌等原因,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自信和不安全感。他们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李桢希望通过舞蹈,帮助这些孩子找回他们本该拥有的自信与尊严。
他用无尽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对待每一个孩子,截至目前,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艺术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3个、省级奖项13个、市级奖项37个。这些年来,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学习舞蹈拓宽了成才之路,艺术团先后有70多位学生得益于艺术特长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李桢的坚持与付出,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为特殊教育书写了新的篇章。
注:著名艺术教育家、华茂艺术教育总指导、首届华茂美堉奖获得者全山石(左),东钱湖教育论坛&华茂美堉奖评审委员会主席乔治·帕潘德里欧(右),共同为李桢先生颁奖(李桢先生因行程冲突,无法亲临现场领奖,由其妻子代为接受荣誉)
他的学生们通过艺术特长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有的成为舞蹈老师,有的成为设计师,还有的加入了中国残联艺术团。他们用艺术拓宽了人生道路,也用舞蹈重新定义了听障世界的边界。张梦银就是其中之一,她从腼腆的女孩蜕变为如今的特殊教育教师,回到母校继续传递爱与知识。
从教室里的第一堂手语课,到北京冬残奥会上的惊艳亮相,再到国际舞台的自信表演,李桢的教育事业贯穿着美育的温度。他用舞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见外面的世界,也让世界看见他们的美。
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李桢始终坚信,“每一颗星星都值得被点亮”。他注重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体会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努力让社会接纳并关注这群特殊的孩子。他为孩子们争取到更多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促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十五年来,李桢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与蜕变。从初次接触舞蹈时的怯懦,到在舞台上绽放光芒,这些孩子在李桢的帮助下找回了自己应有的尊严和自信。而对于李桢来说,这些点滴变化正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艺术是无声世界里最美的语言。李桢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美育从一间教室走向更多家庭、更多舞台。他不仅影响了一个孩子、一群学生,更改变了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知。美育的力量,在他的坚守中被无限放大,成为一份流淌着温度的艺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