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她用侗族大歌传承传统文化,用音乐点亮乡村美育,为孩子们唱响民族自信之歌。
潘运兰:第四届华茂美堉·新锐力量专项奖获得者,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小黄九姐妹”之一,贵州凯里市第八小学音乐教师,曾随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法国等世界各地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潘运兰出生在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方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27公里外的小黄村,一个被世界称为“歌的海洋,歌的故乡”的地方。在这里,侗族大歌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世世代代的村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汉家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这是侗族人民对歌声的深情认知。在这里,每个孩子从呀呀学语,自学说话开始,便会唱歌。潘运兰说:“饭养身,歌养心。”她的父母更是将歌声视为一种传承,从小送她到传歌堂跟随歌师学习侗族大歌。
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氛围使潘运兰对侗族大歌有着天然的热爱。她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歌者,将这份属于侗族,属于中国的美好歌声艺术传承下去。童年的学习经历,不仅让她掌握了侗族大歌的基本技巧,也让她深刻理解了侗族大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形式,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教育价值。2007年,潘运兰作为“小黄九姐妹”之一,与其他8位侗族女孩陪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日本。她们在“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上演唱的侗族大歌宛如天籁之音,震撼了全场观众,赢得了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赞誉。这是潘运兰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也是“小黄九姐妹”走向世界的起点。
同年,潘运兰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团队赴法国巴黎演出,以清亮的歌声、优雅的仪态和靓丽的侗族服饰征服了国际观众,“清泉闪光之音乐”“九朵小金花”等赞誉纷至沓来。2010年,她们受邀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央电视台元宵佳节联欢晚会,并受到时任领导人的亲切问候与接见。这一年,她又在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上,用侗族大歌点亮国际舞台。对于这些经历,潘运兰表示:“在千千万万的侗族女孩之中我很幸运。”
在2024年“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华茂美堉专项奖获奖人事迹报告会”上,潘运兰分享了她对美育的深刻理解:“美育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赋予了我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报告中,潘运兰讲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后,她来到贵州凯里市第八小学,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她怀揣着一颗对侗族大歌的炽热之心,决心将这古老而动人的歌声带入课堂。凭借深厚的音乐素养,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生动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她用娓娓道来的故事,将学生们带回到神秘的侗寨,感受那古老的鼓楼下,人们齐声歌唱的壮丽场景。她不仅让学生们聆听侗族大歌天籁般的旋律,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以及蕴含其中的侗族人民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她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将侗族大歌的旋律与现代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元素相融合,创作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她的引导下,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灵感和活力的音乐创作工坊,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尽管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潘运兰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学业的担忧,使得他们对侗族大歌这一“非主流”课程产生了疑虑。同时,学生和家长对侗族大歌的陌生,以及班级中多元的文化背景,都为教学增加了难度。面对这些挑战,潘运兰并没有退缩,她始终坚持,通过耐心和细致的指导,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逐步激发他们对侗族大歌的兴趣和热情。在她的努力下,侗族大歌逐渐在校园里唱响,孩子们从最初的陌生和排斥,到逐渐喜爱并主动学习,在一同歌唱的大歌里感受歌声的力量,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感受到心灵的充盈,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在学校的支持下,潘运兰怀揣着一颗火热的心,组建了一支“侗族大歌”合唱队。起初,她面临着来自家长和班主任的质疑,他们担心学习侗族大歌会影响学生的学业。但潘运兰并没有退缩,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艺术与学业是可以并行的。
她巧妙地将侗族大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让古老的歌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她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将侗族大歌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进行混搭,创作出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侗族大歌的魅力,潘运兰为合唱队创造了无数展示的机会。从学校的文艺汇演到大型的音乐比赛,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舞台。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也是孩子们自信心的一次提升。
然而,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潘运兰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她曾为如何将侗族大歌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而苦恼,也曾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到担忧,但每一次的挑战,都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她深信,侗族大歌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侗年”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潘运兰会组织孩子们穿上侗族服饰,在古老的鼓楼下唱起侗族大歌。那一刻,孩子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如今,潘运兰的侗族大歌合唱队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孩子们在歌声中找到了自信,在文化中找到了根。潘运兰用她的热情和执着,让侗族大歌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孩子们的心中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潘运兰的课堂不仅传授音乐知识,更是一次次美育的洗礼。她相信,美育不仅是传授技巧,更是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方式。通过侗族大歌的教学,她让学生们理解生活之美、文化之美,并在艺术的熏陶中找到成长的方向。
在她的努力下,侗族大歌从传歌堂走进了课堂,从民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通过多年的坚持与创新,潘运兰将侗族大歌融入校园生活,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她为乡村美育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使侗族大歌不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教育载体。潘运兰的故事,是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也是一次关于美育传播的故事。她用行动证明,美育并非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一次次歌唱,成为一代代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她说:“将侗族大歌引入学校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在新时期,学校以传承侗族文化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以美育人,以歌铸魂。在美育的沃土上,潘运兰始终默默耕耘。她用歌声连接过去与未来,用教育点亮孩子们的梦想。不仅让侗族大歌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一部分,更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