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

作者:

2025-03-20

5年,每天1小时,是“芭莎·课后一小时”与乡村孩子们之间的默契。从最初4间芭莎美育教室扩展到如今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建设540余间投入使用,第三届华茂美堉奖提名奖获奖团体——“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用美育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芭莎·课后一小时 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于2018年,是由芭莎公益慈善基金发起的乡村美育实践项目之一。乡村孩子的“芭莎·课后一小时”

2018年,芭莎公益慈善基金发起“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以下简称“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以“为乡村孩子打造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未来”为目标,聚焦在“审美教育”,针对乡村小学美育教育开展设施设备相对匮乏、美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通过改造美育教室及基础配置、提供美育课程、培育乡村美育教师等方式,长期持续地将美育心灵等层面引入美术、阅读、合唱等主题美育课程当中,丰富乡村儿童的美育生活,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依托美育课程、培养乡村美育教师和提供美育教学物资,并联动艺术类高校专家及美育专业团队,打造面向全国范围内乡村小学的老师与学生的课后活动。

项目支持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从“满足、开足、开齐美育课”为基本状态,到向“开好美育课”和“切实提升学校美育效率”的发展。

2018年,“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在江西省、山西省、贵州省、湖北省选出4 所乡村学校进行项目试点。

2019年,陕西三义小学作为第一批申请的乡村学校成功入选。项目入驻后,学校改造了一间全新的一体化美育教室,并在教室里配备丰富的图书、直播课和录播课等教学资源。三义小学的孩子们开始在课后系统地学习绘画技巧,从起稿、打形、上色开始,孩子们在这个好像有“奇妙能力”的芭莎美育教室里一改往日的调皮捣蛋,变身成为安静的“小画家”。

孩子们笔下的画稿,逐渐从单调变得五彩斑斓,画中的人物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表情和活泼的动作……孩子日复一日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用小小的画笔书写事物,用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打开想象的天窗,为抵达更广阔的未来做着自己的准备。

在贵州黔西市金碧镇折坤小学里,短小体裁诗成为引导28位乡村孩子们打开心扉的航船,孩子从“安静”与“怯生”变得“活泼”与“开朗”,把上下学路上变幻的云雨、小河、山川、花朵、家人,还有家里的小鸭小狗……都变成诗里歌唱的素材,也把之前不敢说的,不知道怎样说的“心喜”都变成了诗,“当乡村的孩子们学会了写诗,你会发现在诗歌中,隐藏着孩子们灵光一闪的秘密和天真本色的浪漫。”黔西市金碧镇折坤小学的教师龚占巧笑着说道。如今,龚占巧老师专门在班级中放置了诗歌本,让孩子们在这方小小的纸本上面自由的书写。“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把美融进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变成了一首首具体的诗,这是比普通命题作文好写的故事,也是比课文更贴近生活的情感。

在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院子中心小学里,“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开展美术教学的双师直播课,为孩子带来美术课程,甚至与校内兴趣小组的合力支持下又诞生院子小学“未来合唱团”。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参与到“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的孩子,越来越学会在自然中发现美、在文化中感知美、在情感中体验美,乡村孩子在美育中沁润着美好。

“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的方向

如今,“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相比2018年初步落地时的模式,逐渐围绕200-800人的乡村学校,为全校提供完备的美育成长支持体系,以县域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为服务方向,并以“学校”“学生”“老师”为核心,为更多乡村学校提供美育的整全性帮助与定制化培养。

“学校”服务核心里,“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以美育教室为落实与实践对象,为乡村的美育教室提供乡村学校内的空间改造、教学课程一体化设备,且根据乡村学校孩子们的生长发育情况,提供定制化桌椅、书柜等基础教具配套,并依据乡村学校的实际美育课程需求提供相应的美育课程物资包。

“学生”服务核心里,“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以美育课堂为落实与实践对象,为孩子们的美育课堂提供定制化的“双师课堂”,让孩子们在线上线下同步接受美育,同时积极带动乡村教师的教学动力,同时发挥教师个人特色与优势专长,打造多校互联互享的自主课堂与校本特色课堂。与此同时,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与乡土材料结合的美育活动,也积极拓展美育的课堂的形式内容。“老师”服务核心里,“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以美育教师能力成长体系为落实与实践对象。为乡村教师提供美育通识课程的培养与辅导,让乡村教师的美育能力得到扩展与提升。同时项目团队也发现在乡村学校中存在美育师资团队人手不足的问题,很多美育教师需要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

因此,“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为乡村教师、校长打造美育能力提升研习营,培养教师们美育教学能力,并在研习营中邀请专家学者与一线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进行答疑解惑。除此之外,在项目的教师培养中,也组织跨区域访学与入校指导,让乡村美育教师打开新视野,能够运用更多的方式教导孩子们,可以成为在乡村学校中独当一面的美育人才。

“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乡村小学美育氛围,帮助提升乡村小学教师美育素质和能力,让更多乡村儿童享受到优质美育教育,助力乡村美育。同时,项目也通过制作慈善专辑“童声合唱计划”等宣传企划,放大公益声量,传递乡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故事,持续蓄力传达公益之声,让老师和学生们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鼓励,在这种正向和积极的循环中, 为乡村儿童带去阳光、爱心和希望的未来。做孩子们成长的美育空间

截至目前,“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已经从最初的5年前仅仅4间芭莎美育教室,扩展到全国21个省区市的540间。通过“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累计受益乡村儿童达到24万人,培育乡村美育教师达1.6万人。

此外,在项目推动的5年时间里,芭莎公益项目团队多次走访乡村学校,发现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各地各级有关部门对于美育公益资源的欢迎程度从不主动到极力争取。城镇部分优秀美育人才主动回流到乡村,学校也从单一的招收主科教师转变为注重招收音体美类专业教师,更多注重孩子的多元化发展。

美育教室成为乡村学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美育教室所营造的美育空间也开启并丰富着乡村孩子的美育成长之路。“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人、《时尚芭莎》执行出版人兼主编沙小荔指出:“在芭莎美育教室里,对美的践行延伸出无数可能,孩子们在这里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我们不断升级硬件和软件的目标就是通过沉浸式的快乐学习,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萌芽、生长。”

“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正在描绘一个对未来教育的愿景——让美育的力量扎根于内心深处,化成对美好的希冀与对未来追求的勇气,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个世界里画出最美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