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他们做大地的拾穗者,从乡野出发,用乡土美育浸润孩子们的心,激发乡村儿童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看见乡村的自然美、文化美,让“爱”伴着“美”生长。他们就是第三届华茂美堉奖提名奖获奖团体——乡村艺课,践行乡村美育,让艺术的心在乡间萌芽。
乡村艺课/ Country Arts Classes “乡村艺课”美育公益项目于2016年发起,集结了一批以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美育志愿者,发挥美术高校专业审美和理论体系的指导实践作用,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与互联网手段,让美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服务乡村。
2016年以来,乡村艺课团队扎根乡村美育第一线,在全国21个省份开展实践调研。通过调研他们发现,乡村美育工作普遍存在着美育思想观念不转变、美育资源投入不到位、美育师资团队不完备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乡村艺课团队以乡村儿童为中心,持续挖掘“在地性”“开放性 ”的资源,通过搭建学、创、展、游一体的美育场景,构建一个全年龄段可参与的乡村美育生态圈,希望能够满足乡村儿童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针对东西部地区文化差异,乡村艺课“在地性 ”打造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传统的本土美育课程,让乡土文化、非遗传统在乡村学校“活”起来,“火”起来。在云南,他们将傣陶慢轮制陶、镂空等技法融入课程当中;在陕西,他们研发了校园皮影课本剧,培养乡村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为了发挥美育与自然的协同育人作用,乡村艺课团队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群开发自然教育理念课程,促进乡村学生发现乡村身边之美,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乡间麦田、在养蚕育蚕的乡舍,他们带领孩子们与美好的人物、事物、景物相联结,主动去体验和创造,发现身边之美,让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也让自然教育与美育相连接。
同时,乡村艺课项目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活泼有趣的形式带入到孩子们的课堂中,浸润他们的心灵。目前团队开发了《原来,中国画这么有趣!》《云游博物馆》《诗经中的花卉》《果蔬编》《自信美育——传统书法系列课程》《颜真卿楷书临摹》《薪火相传》《纤维艺术综合造型课程》《小小旅行家》《青瓷精灵赏析课》等涉及传统书画、非遗技艺、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创意绘画的多门类优质原创课程,多措并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乡村学生心灵 。
浸润乡野,叙写新声。从202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以网络直播形式,打破美育资源传播的时空界限,以中国美院美育讲师线上直播授课、乡村学校当地教师线下辅助教学的方式,为20多个省份的上百所乡村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打破美育的地域限制。
“乡村艺课”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聚焦个性需求,汇聚专业师资团队,实现拓展课程特色教学,开设多门优质原创课程,通过电子书、视频动画、直播讲解等方式,实现了优质美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的双向奔赴,线上内容交付+线下兴趣引导的“双师制”模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乡村学校特色教学需求。
2023年春季,乡村艺课云端课堂陆续走进新疆、云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的乡村学校,为美育浸润乡土、形塑精神风貌、提振文化自信注入新鲜血液和理想动力。项目组还建立并开发了“乡村艺课”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云上共享优质美育教学资源,投放优质录播课600余集。并开放美育线上答疑、作品上传渠道,与学生保持线上互动点评、书信往来,长期跟踪对接帮扶学校儿童的成长发展情况和实时教学反馈,关注乡村儿童的身心健康,形成动态化美育反馈评价机制。
与此同时,乡村艺课团队通过更特色、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来提升美育实效。他们联合中科院深海所等单位,开发《深海潜行》《航天漫步》等科艺融合的主题美育课。通过数字化虚拟教学实现场景交互,让乡村儿童现场感受国之重器,涵养家国情怀。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乡村艺课还开设了融合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的人文美育课程,将经典大展、博物馆、美术馆资源带到孩子们面前。
今年夏天,乡村艺课和VIVO上海梦想基金会共同发起了“童话未来”项目,以儿童为中心的艺术装置展,将乡村艺课学创展游不同模式融为一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大家不再关注作品本身的好与坏,而是关注孩子自己真实的思考与表达,为乡村儿童连通社会提供发声的途径,思维创造与表达反馈的通道。
在项目导师的带领下,全国有29所乡村学校的7000名师生,在深圳海上艺术中心呈现了一场通过对未来通讯、未来城市、未来生态等8个主题的畅想,每一件作品都通过他们对未来话题的讨论,结合乡村地域性的特色,以及融入对艺术形式和各类材料的探索最终呈现。每一件作品的细节处都体现了孩子们的心思,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是由孩子们亲手设计和动手实践的。
“乡村艺课”为乡村的学校和孩子们缓解美育资源短缺,课程单一、实践体验等不足的矛盾,让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的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践行乡村美育,助力精神共富。未来,“乡村艺课”项目将继续探索,提供解决乡村美育问题的中国美育经验,在乡村美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